武夷山高標準自然維護區(qū)核心區(qū)武夷山市星村鎮(zhèn)桐木關,就像一塊保留地,內(nèi)涵雋永卻又無聲無息。明朝中后期,世界紅茶鼻祖——紅茶就誕生在桐木關。
據(jù)桐木關老人傳說,明朝時的一支軍隊由江西進入福建時路過桐木關,夜宿茶農(nóng)的茶廠,因為正值采茶季節(jié),茶廠鋪滿了剛采下的鮮葉,預備做綠茶的鮮葉成了軍人的床墊;當軍隊離去時,心急如焚的茶農(nóng)趕緊用當?shù)厥a(chǎn)的松木燒火烘干,烘干后把變成“次品”的茶葉挑到星村販賣。本認為走霉運的農(nóng)民在第二年居然被人要求專注于制作去年耽誤了加工的“次品”,第三年、第四年的洽購量還越來越大,以以至桐木關不再制作綠茶,專注于制作這種以前沒有做過的茶葉。這種生產(chǎn)量越來越大的“次品”便是現(xiàn)在享譽國內(nèi)外的正山小種紅茶,只是當時的桐木關茶農(nóng)并不知道他們眼中的次品卻是英國女王伊麗莎白的珍愛!
歷史上,正山小種紅茶輝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。據(jù)史料記錄,嘉慶前期,國家出口的紅茶中有85%冠以正山小種紅茶的名義,鴉片戰(zhàn)爭后,正山小種紅茶對貿(mào)易順差的奉獻作用仍然顯著。在正山小種紅茶享譽海外的同時,福建的寧德、安徽的祁門等地也開始學習正山小種紅茶的種植加工技術,正山小種紅茶的加工技藝也逐步地傳入國內(nèi)各大綠茶、烏龍茶、普洱茶產(chǎn)區(qū),終構成了現(xiàn)在出名全國的工夫紅茶。
正山小種凋,當?shù)厮蓸渲T多,日常燃料都用松柴,故萎凋用燃料亦系松柴。萎凋在烘房青樓上進行(同武夷傳統(tǒng)巖茶加溫萎凋法),青樓分二層,中間無樓板,只用橫木檔隔開,檔與檔之間孔隙3-4厘米,檔上鋪有小四方孔的竹席,供萎凋攤?cè)~用,檔下0.3米處,懸置焙架,供熏焙用。加溫萎凋時將濕松柴于地面排列成“T”字形或“一”字形,點然后使其漸漸燃燒,利用下層焙架上放置之濕坯上升的熱氣使青葉受熱軟化。青葉是均勻攤放在檔上的萎凋席上,利用小四方孔的間隙受熱。青葉攤厚3-7厘米,緊閉門窗以免熱氣散失,室溫控制在30度左右,每隔20分鐘左右翻拌一次,動作要快,避免傷葉,下面火力要均勻。晴天亦可在外面曬青架(高2.5米,寬長不限)的青席上進行日光萎凋,中間翻動2-3次,使鮮葉水分散失均勻,萎凋至葉面失去光澤,葉張柔軟,手握如棉,梗折一直,葉脈透明,青氣減退而略有清香為適度。萎凋葉均需在室內(nèi)地面稍往攤涼后,再進行揉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