莎士比亞書店位于法國首都文化中心的書店,所經營的全是清一色的英文書籍,從樓上樓下洋洋數萬冊書中居然找不到一本法文書籍。這一現象曾讓我疑惑不解。后來才知道,這是一家美國人創(chuàng)辦的純英文書店,其宗旨是傳播英語文學,專為旅居巴黎的美國人和英國人服務。
書店的首任老板西爾維亞·比奇女士原是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人,她與許多美國文學青年一樣向往巴黎的藝術氛圍,一戰(zhàn)剛剛結束她就來到巴黎,原本想從事法國文學的研究工作。不料,來到巴黎后,卻偶然結識了已在巴黎開了法文書店的美國人阿德里安娜·莫里耶;在莫里耶的鼓動下,西爾維亞于1919年在奧德翁街12號創(chuàng)辦了這家純英文書店。當時的店名為“莎士比亞及同伴”,目標顧客群定為英美學人;而經營模式有點像文學沙龍,顧客可以買書、借書、舊書交換,定期舉辦書友聚會,推介文學新人。
“莎士比亞書店”被譽為“世界上最美的書店”之一,也是巴黎的文化地標和全世界獨立書店的標桿,至今仍讓全世界的愛書人津津樂道。從它誕生開始,就在機緣巧合下吸引了喬伊斯、海明威、菲茨杰拉德、紀德、拉爾博、瓦樂希、安太爾等作家與藝術家,不僅成為英語和法語文學交流的重心,也是當時美國“迷惘的一代”流連忘返的精神殿堂。本書是書店創(chuàng)辦者畢奇小姐的回憶錄,書中不僅講述了書店經營中的歡喜、哀愁、成就、遺憾和與很多知名作家交往中的細節(jié),也講述了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里的文化和社會變遷。作為時代的見證者,莎士比亞書店和它的締造者畢奇小姐都已成為永遠的傳奇。"莎士比亞書店(Shakespeare & Company)"誕生于一戰(zhàn)之后, 主要以出售英文書籍為主, 當時在巴黎的海明威, 費茲杰拉德, 斯坦因等"迷惘的一代"都是書店主人西爾維亞·碧奇(Sylvia Beach)的座上客。 這個書店二戰(zhàn)之中由于受到納粹的騷擾而關閉。 1951年, 一個叫喬治·惠特曼的美國人在巴黎圣母院對面的BUCHERIE街37號開了一家賣英文書籍的書店。 像西爾維亞一樣, 他把書店的二層辟為圖書館, 書堆間還有床鋪, 成了文人聚會, 甚至臨時棲居地。 惠特曼與美國東海岸作家來往密切, 在50年代, 書店成了垮派作家在巴黎的聚點, 金斯堡和威廉。巴勒斯都在書店前的空地上朗誦過他們的作品。 后來舊金山"城市之光City light bookstore"書店的店主當時也經常泡在Shakespeare & Co.. 60年代, 惠特曼在得到碧奇小姐的同意下, 正式把書店更名為莎士比亞書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