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和居飯莊位于西城區(qū)西四大街,創(chuàng)立于1822年以同懷和悅之意而命名店名。初建之時,系一小店,以經(jīng)營家常菜為主,客戶大多是貧民群眾。民國初年,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,袁祥福憑三不沾(不粘盤、不粘匙、不粘牙)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有了知名度。1939年廣和居停業(yè),其大局部廚師來到同和居,使同和居生意火紅,知名度越來越大。并成為舊京城有名“八大居”飯館之首。解放前夕,八大居僅存同和居、沙鍋居。
1984年前,該店店址不斷在西四南大街北口。門上懸掛溥杰先生親題“同和居”匾額。后遷至三里河月壇南街。新店的營業(yè)面積為五百平方米,由一大廳及環(huán)其大廳的天和、地和、人和三個KTV廳房組成,配有優(yōu)異音響,性能多樣,環(huán)境舒適??赏瑫r接待三百人就餐,并可為各類文藝扮演、競賽、慶典活動提供場所。重新開張的同和居飯莊,為滿足多方賓客的需求,汲取其他菜系的精華,增設(shè)了鮮活魚、蝦、蟹等原料,以供客戶隨意選用。其烹制的清蒸鰻魚,黃燜或清蒸元魚,用油爆、宮爆、鐵板燒等技法烹制的牛蛙、秀龍鱔,糖醋脆皮魚等都遭到客戶的喜歡。
關(guān)于同和居的興辦有數(shù)據(jù)記錄: 聽說是清室的一位皇親,為在宮外有個吃喝玩樂的方便去處,便邀來幾個人,開辦了同和居。起初生意普通,店也無知名度。一日,住在西四缸瓦市的一位掌管財政的王爺偶到小館吃飯,店主百般殷勤伺奉,精心烹制了幾個拿手菜,深得王爺歡心,王爺食后大加贊嘆,因而,小館生意便有了轉(zhuǎn)折。為招攬生意,小館常以客為友,使其有“賓至如歸”的感覺,便取“同懷和悅”之意,定名為“同和居”。民國初年,掌柜牟文卿請御膳房的袁祥福幫廚,袁祥福憑三不沾(不粘盤、不粘匙、不粘牙)等宮廷名菜使同和居更有知名度。1939年廣和居停業(yè),大局部廚師來到同和居,使同和居生意火紅,知名度越來越大,成為舊京城有名“八大居”飯館之首。經(jīng)營的萊點更豐富多彩,盛期間能做四五百種菜。
京城老品牌飯莊以魯菜為主。有八大堂,八大樓,八大居的說法。
關(guān)于居。京城餐飲的興盛,可以追溯到12世紀中葉,當女真人建設(shè)的金朝把都城遷到北京后,這里的飲食業(yè)也就逐步發(fā)達起來。隨著后來的元、明、清陸續(xù)定都于此,北京城成為了全國家人氣點贊的繁華之地,一時間,八方賓客云集,各色人等齊聚,飯莊酒樓,也就隨之興盛起來。到了清末民初,更是構(gòu)成了以魯菜為主,清真、淮揚為輔,兼納川粵,同具宮廷菜、官府菜各色風味的大小飯莊幾十余家。其中比較有名的,是被后人稱為‘十大堂’‘八大樓’‘八大居’的二十幾家大飯莊。稱為‘堂’的,普通是規(guī)模很大的店鋪。不只有散座廳,還具有舞臺場地,可以開大型的宴會,也可以在這里請戲班子辦堂會,食客可以邊看戲邊口味美食。比堂稍微小的,就叫飯莊或者酒樓。 比堂和樓再小點的,稱為居。好比同和居、廣和居、恩承居、萬福居、福興居等。同和居在這些館子中堪稱魯菜之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