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年間,位于北京城前門的大柵欄商賈云集,許多有名的店鋪、酒樓、茶肆、攤販均聚集于此。在大柵欄的門框胡同深處,有一家不起眼的小鋪,一位魏姓老藝人 帶著年輕的徒弟專注于以制作各色民間特色小吃為營生,因為老人家淳樸厚道,手藝精深、做工講究,而小徒弟也勤奮好學,因而他們的小吃極受遠近四鄰的歡迎,其中 尤以糖葫蘆、豌豆黃、驢打滾、茯苓餅等食品為,從朝至夕都可見小鋪前慕名而來的食客絡繹不絕。相傳有一日,康熙帝微服至大柵欄玩耍搜尋民間美食,在人流的帶動下 誤入魏記小吃作坊,目擊老藝人現(xiàn)場制作糖葫蘆和驢打滾等風味小吃,領隨臣坐于作坊前一邊觀看一邊口味,食之贊不絕口,連呼"甜而不膩,清爽怡口,為天下少見之 美食",遂興起,問詢老藝人手藝何來。老藝人答曰:"家傳之法,因其好食之,故開設此店,常年細思量,一直善其法,使之獨善其味"。康熙聽后頻頻點頭,言之"匠心該 如此",遂率眾離去。數(shù)日后,內(nèi)務府一眾突至魏記小吃,宣康熙帝旨"魏公匠心、風味優(yōu)佳、朕喜食之,賜御食名"。揭開隨行所帶匾額,上書康熙墨寶"御食坊"。其后,"魏記 "正式更名"御食坊",消息一經(jīng)傳出,御食坊小吃更是聲名鵲起。魏姓老人感于帝恩,更是窮盡其法,一直推研新型品嘗和種類,并按期貢奉于宮中,榮升為帝王及后宮妃嬪的御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