瑾一味灌湯包是地區(qū)特色小吃,同灌湯包子一樣有了方式美,其內(nèi)容精美別致,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,吃之,便就將北國吃面、吃肉、吃湯三位一體化,是一種整合的魅力。
關(guān)于灌湯包子的構(gòu)成,有一個十分感人的傳說。相傳600多年前,也就是元末明初,朱元璋揭桿而起打天下。1356年朱元璋帶領(lǐng)起義軍打到浙江中部金華城下,守城元兵早有防范,把城墻加高七尺,還給城門加上萬斤閘。起義軍攻打了九天九夜,破不了城,只得城外江邊安營。朱元璋和他的回回大將常遇春、胡大海等非常著急,白天夜里商議破城之法。一天深夜,常大將軍難以成眠,在帳外來回踱步,思忖著破城計策。突然,他發(fā)現(xiàn)城門輕輕地開了,萬斤閘漸漸地升起,只見元兵押著一批民夫偷偷到江邊挑水。常遇春連忙喚醒胡大海和起義士兵,沖向城門。常大將軍用肩膀頂住萬斤閘,高喊:“弟兄們,沖進城去!”頃刻間,起義軍似千軍萬馬,翻江倒海之勢,一批接一批向城里沖。常遇春肩頂萬斤閘,時間長,肚子餓得慌。恰恰營里送來包子、菜湯等點心,常遇春就叫胡大海抽身給他喂包子和菜湯。常遇春真是餓慌了,一面饑不擇食地吃包子,一面仍不停催促:“湯,包子,湯,包子……”胡大??粗缲撊f斤閘,汗流浹背的戰(zhàn)友,喂著頓生一計,令一士兵先將菜湯灌進包子,再把包子喂到戰(zhàn)友嘴里。常遇春吃著,覺得喉嚨濕潤了,力量倍增。直到士兵們都沖進了城里,他才放下。后來,常遇春問胡大海:“你那天給我喂的什么好吃的,使我力量倍增?”胡大海笑著說:“就是你叫的‘湯包’呀!”常遇春也笑著說:“如果沒有你的湯包,我早就被萬斤閘壓趴下了。”后來,這個傳說傳開,人類借著這個傳說做出灌湯包,并迅速流傳開。
灌湯包這種小吃,南北皆有,南方又叫做“湯包”,根本的特點都是面皮中既裹住了肉餡,也裹住了鮮湯,面皮晶瑩剔透,湯水滴水不漏。西安有名動四方的“賈家灌湯包”,上海有日日排隊的“南翔小籠包”。在天津,在河南的開封,在江蘇的南京、揚州和靖江,灌湯包都是一方名產(chǎn)。
瑾一味灌湯包同灌湯包子一樣有了方式美,其內(nèi)容精美別致,肉餡與鮮湯同居一室,吃之,便就將北國吃面、吃肉、吃湯三位一體化,是一種整合的魅力。 吃灌湯包子,湯的存在列優(yōu)先位,肉餡次之,面皮次次之。湯如詩歌,肉餡是為散文,面皮為小說。由于小說是什么都包容的,散文精粹一點,詩歌便就是文中精華了。故此,吃罷灌湯包子,優(yōu)先記住了湯之鮮,肉餡是近乎于湯進入味覺感觀的,面皮除去嚼感,幾乎可以忽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