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軸畫,是一種在紙和絹上畫成的藝術作品。國家畫進步風格演化從戰(zhàn)國開始到清朝鴉片戰(zhàn)爭之前(公元前221——公元1840年),已經有2000年的時間,歷史相當悠久,繪畫風格也經歷了多次的變革。戰(zhàn)國期間(公元前403——公元前221年)楚國帛畫《人物御龍圖》和《龍鳳仕女圖》,用筆靈活,人物形象生動,盡管不能叫作卷軸畫,但可以感遭到當時的繪畫能力。隨后出土的漢代長沙馬王堆的帛畫和導引圖,造型優(yōu)美,可以想象當時繪畫達到很高的藝術能力。
國家古代繪畫具備悠久的歷史和獨一無二的風格,經過幾千年來一直演化、提升,構成了濃厚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色。如今流傳下來的卷軸畫已經不多,后人只有從這些可貴的作品中,來回味感受傳統文明。
在國家繪畫史上,魏晉南北朝(公元420——公元581年)是繪畫史中一個十分重要的期間。當時全國長期戰(zhàn)亂,南北對立,使當時的學術思想十分活躍,并促成了藝術的進步。這一期間的石窟壁畫、墓室壁畫、石刻、磚刻和漆畫等藝術都已具有很高的能力,呈現了諸多的專業(yè)畫家、書法家。在這一期間,繪畫上被稱作畫祖的顧愷之和他的卷軸畫有代表性。顧愷之在繪畫理論方面也很有能力,他留下來的文字作品有《論畫》、《畫云臺山記》等。他提出的“傳神論”成為國家繪畫的根本理論之一。依據記錄,顧愷之的繪畫作品有七十多件,他畫過歷史故事、神佛、人物、飛禽走獸、山水等。可惜,如今能看到的只有《女史箴圖》、《洛神賦圖》和《列女仁智圖》三幅卷軸畫復制品了,它們是迄今國家發(fā)現較早的卷軸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