下塘燒餅是安徽合肥漢族傳統(tǒng)名吃。起源于漢代,揚名于晚清,目前已為合肥市市級非物質(zhì)文明遺產(chǎn)。吃燒餅、滿嘴香、必定要喝豬血湯。烤制的燒餅工具,原傳于漢代,上為天鍋,下為地灶。首先支好灶架,把大鐵鍋反扣在灶架上,鐵鍋外用潔凈的泥土和白灰、麻刀頭(棉麻的下腳料)攪拌均勻,摸在天鍋的外邊,做保暖之用。灶中升起木炭火,把發(fā)好的面做成面劑,中間包上各種準備好的餡料,在案板上按圓,面上撒上芝麻,熟練地翻在手面上,貼在天鍋上。
早期的下塘燒餅配料主要有香蔥段、老姜末、陳豬油、口感香脆。20世紀80年代中期,開始呈現(xiàn)肉餡、雪里蕻小菜餡燒餅,燒餅表面涂抹上香油,灑上芝麻,下塘燒餅風味更佳,成為縣境一大名點,下塘集亦由此被譽為“燒餅之鄉(xiāng)”。燒餅成為人類去古鎮(zhèn)下塘必嘗的風味食品,可以作為禮品饋贈親友。在下塘地區(qū),逢年過節(jié),全家團圓,大家還用燒餅制作燒餅圓子,把喜慶讓全家分享,祈福生活越來越好。
伴隨著改革開放的東風,下塘燒餅隨著外出務(wù)工的人類走南闖北。燒餅師傅們帶著本人的吊爐,懷揣著家傳的手藝進入江蘇、浙江、廣東、上海、北京等地城市街頭,置爐開業(yè)。燒餅師傅們在燒餅里寄托了如許的念想:人生應有所等侯,有所期盼,才能感覺到收獲的快樂。于是這些擁有一技之長的務(wù)工者,把打出香脆酥柔的燒餅作為本人的不懈追求,經(jīng)過日復一日、周而復始的打拼,終于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希望。